推薦:張家界導游網(wǎng) 官網(wǎng)認證微博開通 >>>
洪江古商城保存的古建筑群,堪稱我國江南民居古建筑之經(jīng)典,《清明上河圖》的活版本,屬全國罕見。如果把它作為湖南的重點人文景觀開發(fā)出來,它將成為湖南旅游業(yè)的又一品牌。
地處湘西雪峰山邊陲的古城洪江,明末清初曾以集散洪油、木材、鴉片、白臘而名揚一時,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區(qū)的物資集散地,享有“小南京”、 “西南大都會”之美譽。洪江古商城由來已久,只是“藏在深閨人未識”。據(jù)專家考證,現(xiàn)仍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如窨子屋、寺院、古廟、錢莊、商號、洋行、作坊、店鋪、客棧、青樓、報社、煙館等共380多棟,總面積約20余萬平方米。
洪江古商城的窨子屋大多建于明末清初,為斗拱造型,一色的青瓦灰墻,飛檐翹角,雕龍畫鳳。這些古窨屋建筑群一律按井字排列,錯落有致,形成“七沖、八巷、九條街”的獨特格局。古窨屋群巷內,青石板路和碼頭蜿蜒迂回、高深莫測。有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緒、民國時期的門匾、門聯(lián)、石雕、石刻、題字等,隨處可見;有圖案精美、雕工精湛、風格各異的用于防火的太平缸48多個。專家說,這里不失為大西南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古商城。
截止目前,已有許多海內外的專家、學者、知名人士,以及新聞媒體前往洪江古商城考察、采訪。香港鳳凰衛(wèi)視對此作了專題報道。目前,當?shù)卣呀?jīng)采取得力措施,加強對洪江古商城的保護工作。
2006年6月10日,國務院頒布第6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洪江古商城以“洪江古建筑群”的名義名添榜上。
洪江歷史悠久,3000年前即有先民活動,自古為驛站、商埠,明清時期發(fā)展成為煙火萬家的巨鎮(zhèn),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臘、鴉片而聞名,是湘西南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宗教中心,素有“湘西明珠”、“小重慶”、“小南京”、“西南大都會”之美稱。現(xiàn)洪江城區(qū)保存著明、清、民國時期一座完整的古商城,有如一幅直觀明、清、民國社會市井全貌的“明清上河圖”,是我國近代商業(yè)發(fā)展的一個標本,也是我國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古城之一,被有關專家譽為“中國內陸地區(qū)資本主義萌芽的活化石”,極具歷史文化保護和旅游開發(fā)價值。
我國文書上記載的神農(nóng)氏“日中為市”、顓頊時‘祝融作市’的傳說,意味著我國原始社會末期就有了商品交換的市場了。《中國文物地圖集·湖南分冊·湖南省新石器時代遺址》認為,“沅水和西江始終是瀉通長工、珠江兩大水系古文化重要的,但長久被研究者忽視了的通道”。也就是說,沅水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是溝通長江、珠江的主要通道:中國民俗學家林河先生認為,中國最早的絲綢之路是3000年前商代開始的水上絲綢之路。其路線是四川的物資經(jīng)長江轉入酉水,經(jīng)酉陽、秀山進入沅陵(古黔中郡府地)的沅水,在湘西洪江換苗船經(jīng)貴州黃平(古且蘭國舊址)到達清水江的源頭,再換馬幫進云南、入緬甸或越南,最后經(jīng)由陸路或印度洋抵達西域(《尋找失落的中華文明:海上絲綢之路從古黔中起航》)。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必經(jīng)的重要中轉之地.洪江也就有了孕育和產(chǎn)生商城的機遇。在洪江出土的一塊元代的雕版文物,從雕版上可以看到河面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鑲著門窗、有檐、有簾、有桅桿南來北往的商船。河岸邊是一座座碼頭和風雨橋式的連通走廊,里面是有著壯觀城門的古城墻,城墻里有雕梁畫棟的寺廟與樓堂會館,還有鱗次櫛比的民居及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這說明元朝時,洪江古商城已成為湘黔邊境的大墟場。
洪江雖屬彈丸之地,卻匯聚了直通洞庭入長江的沅水、巫水和舞水,這幾條支流先后流入沅江,至此江面變寬,水勢浩大,宛若一股洪流,于是就有了“洪江’的稱謂。得天獨厚的水運條件使洪江自古以來就是湘西南重要的驛站和繁華的商埠。
明代嘉靖、隆慶之際,正值資本主義萌芽之初,在中國的沿海地區(qū)商品經(jīng)濟已初具雛形,傳統(tǒng)的“四民地位’由“士農(nóng)工商”轉化成“士商農(nóng)工”。商業(yè),以前備受冷落的末業(yè),這時已被移民而來的洪江人首肯認同;早在明代萬歷年間的1573~1620年,洪江犁頭嘴(今沅江路)就已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物資交易、集散市場,店鋪林立,作坊成片,成為洪江最早的港口商埠。明清時期更是成為湘西南扼守湘、滇、黔、桂、鄂物資集散通道的商貿(mào)重鎮(zhèn),被稱為“五省通衢”。明清以后,洪江商賈云集,店鋪如林,沅巫兩岸千帆競發(fā)。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文人王炯在他的《滇行日記》中有“煙火萬家,稱為巨鎮(zhèn)’的記載,并以“商賈駢集,貨財輻輳,萬屋鱗次,帆檣云聚”來形容洪江。乾隆初期《洪江育嬰小識》中描述了洪江的繁華景象:“當是之時,列肆如云,川楚之丹砂、白蠟,洪白之膠油,木材之堅美,乘流東下達洞庭,接長江而濟吳越,連帆大舳銜尾而上,環(huán)貨駢積,率以花布為大宗。南連桂林,西趨滇黔,利市三倍,居市者長子孫,百工技藝之流襁至而輻輳,地窄人眾,至劈山湮谷,連屋層樓,櫛比而居,儼然西南一都會。”
民國23年(1934),洪江3.76萬人中,經(jīng)商的就達1.3萬人。據(jù)民國19年(1930)統(tǒng)計和民國22年(1933)《中國實業(yè)志》載,當時洪江的貨幣流通量居湖南省第二位,僅次于省會長沙,成為湘西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著名作家沈從文在散文《沅江上游的幾個縣份》中寫道:“由辰溪大河上行,便到洪江,洪江是湘西的中心……通常有‘小重慶’的稱呼。”在《常德的船》中他又這樣描繪:“在沅水流域行駛,表現(xiàn)得富麗堂皇,氣象不凡,可稱巨無霸的船只,應當數(shù)‘洪江油船’。這種船多方頭高尾,顏色鮮明,間或且有一點金漆飾……下行可載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載兩千件棉花,或一票食鹽。用櫓手二十六人到四十人,用纖手三十到六七十人。”據(jù)1938年的《湘水道查勘報告》,經(jīng)常聚集在洪江的這種木帆船便有511艘,可見市面之繁榮。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地處“大后方”的洪江出現(xiàn)過“戰(zhàn)時繁榮”,全國20多個省市和港澳臺地區(qū)及外國的商人紛至沓來,開設店鋪達1300余家。
洪江古商城以集散洪油、木材、鴉片聞名于世。當時,西南山區(qū)的木材、桐油、藥材、土紙由洪江經(jīng)水路外銷。早在古楚吳之爭時,洪江就是楚國有名的桐油產(chǎn)地,清咸豐時,僅“洪油”(洪江桐油)一項每年輸出量為20萬擔(約700萬千克),值銀百余萬兩,運至鎮(zhèn)江、上海轉銷海外市場。貴州和湘西的木材也從洪江集散,成為皇宮、貴族的上等棟梁之材。從沿海運回的食鹽、布匹、百貨則散往湘、黔、鄂、桂、滇邊遠山區(qū)。因為在洪江的身后有上海和江南沿海一大片廣闊市場,西南需要的百貨也必須從這里集散,因此洪江曾是淘金者的樂園。
洪江古商城形成的社會、歷史背景復雜,文化內涵尤為豐富,堪稱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有“活化石”。“洪江古商城是中國近代商業(yè)發(fā)展的一個標本。它的輻射面之在,建筑群保存之好,在中國十分罕見,在世界商業(yè)史和建筑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羅哲文)。”明末清初時,洪江古商城已經(jīng)出現(xiàn)新型的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萌芽,商人通過榨取雇工的剩余價值來積累原始財富,“這與明末蘇州、杭州等織布業(yè)發(fā)達地區(qū)出現(xiàn)的資本主義萌芽是一樣的原因。” “和洪江古商城一樣,長江流域的宜賓、武漢、重慶、上海也是這樣發(fā)展起來的,但它們的古建筑現(xiàn)在保存得沒有如此集中和完整(世界遺產(chǎn)專家組專家鄧薇)。” 洪江古商城有如一幅直觀的明、清社會市井全貌的《清明上河圖》,一本了解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歷史的形象的教科書,一座集政治、軍事、經(jīng)濟、宗教、文化史料大全的活性博物館,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作為旅游后起之秀的洪江古商城,在湖南懷化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古城古鎮(zhèn)古村論壇上正式簽署的協(xié)議,已與麗江、平遙、鳳凰結為姊妹古城,四地承諾:本著保護第一、開發(fā)第二、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客源互換、利益互惠的原則,打破地域界限,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提高,實現(xiàn)旅游信息交流、溝通與共享,實現(xiàn)旅游人才的交流合作。
洪江古商城門票價格:96元
以上部分圖片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出處不詳,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